首页 > 资讯 > 内容页

「东看西看」许维鸿:美国大厂裁员潮蔓延,逆全球化反噬高收入群体?

2023-04-22 04:43:24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4月21日电 题:美国大厂裁员潮蔓延,逆全球化反噬高收入群体?

作者 许维鸿 甬兴证券副总裁

2023年刚刚过去了不到三分之一,美国科技业巨头Meta、谷歌、微软等纷纷抛出裁员计划,且这股裁员潮已经蔓延至金融、消费行业等高收入岗位,“四大”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近日也宣布计划在美国裁员约3000人。一方面是美国官方公布的“靓丽”失业率数据(图1),一方面是大企业裁员信息不断,到底哪一个是真消息?美国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难道只是美国的高收入就业岗位“人员过剩”吗?


(资料图片)

图1 过去十年美国的失业率 来源:甬兴证券

客观地说,目前美国的失业率确实在过去十年中是处于很低的水平,而科技、金融等高收入岗位比例高的行业,也确实在裁员。美国这种看似矛盾的就业数据,反映的是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经济虚拟化、空心化的结构性问题——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的通货膨胀让这种撕裂恶化,特朗普和拜登两届政府为了选票被迫采取了各种办法,甚至于美国很多本土媒体都怀疑政府公布的失业率数据不真实。由于我们没有“实锤”证明这种猜测,所以本文姑且认可美国政府公布的“总体高就业率”经济数据,并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发展逻辑。

造成今天美国就业市场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冷战结束后愈发细致的全球化分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作为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逐步将科技发明、金融投资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到美国,拉大了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差距,形成了本土“硅谷+华尔街”的东西海岸遥相呼应的高技术含量经济发展格局。因此,美国无论是GDP增速,还是人均工资(生产力水平),都在过去三十年间领先于欧盟和日本。美国享受经济一马领先于其他发达经济体的代价,就是其内部制造业被迫外迁。因为全球化的资本追求高利润,自然要把相对于金融和科创产业、利润率更低的工业,外迁到总体成本更低的国家,于是逐步形成了美国经济的结构性隐患。

这种隐患终于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的全球金融海啸,让全球经济大伤元气,其根源恰恰是美国经济空心化、房地产价格高企、政府补贴的中低收入阶层无力还贷,最终酿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全球投资者财富损失、全球经济衰退。从经济学理论上讲,次贷危机之后的美国,可以利用机会进行“破坏式重建”,用供给侧经济理论推进产业结构改革,扭转美国产业空心化趋势,进而改善美国中低阶层的收入基础,也就是奥巴马政府高调提出的“再工业化”。

可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长期利好美国,但是短期内会滞后经济数据的“复苏”、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恢复、进而影响政客的选票。因此,2010年前后,奥巴马政府对长期改革雷声大雨点小,重回“开启印钞机”老路,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次贷危机后的美国经济,这当然加剧了美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形成了今天不可调和的社会撕裂,也酿成了通货膨胀率的高企(图2)。特朗普就是靠着这股“民怨”,从一个政治路人靠“穷人的选票”一跃成为美国总统,并通过与全世界的贸易战、“美国优先”等政策,依然想让美国“再工业化”;包括拜登政府,之所以挑起乌克兰危机、千方百计跟中国过不去,也是想削弱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最终让欧洲和中国的产能“回流”美国,改善美国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图2 美国过去十年CPI走势 来源:甬兴证券

特朗普和拜登的“再工业化”政策努力,应该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拜登政府不惜挑起乌克兰危机,还有让德法日韩叫苦不迭的《通胀消减法案》,使得欧洲和日韩很多制造业企业不得不在美国开设新的工厂,这一波美国在发达国家的“内卷”存量博弈中又赢了。但是,这种经济上的损人不利己,最终也让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开倒车”,让美国经济与其他国家、包括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合作蒙上了阴影。而华尔街和硅谷的“高风险、高收益”盈利模式恰恰需要全球化的市场容量和跨境合作,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再工业化薅羊毛”能让美国就业总体向好,但是高收入岗位却被大规模裁员。

展望未来,被美国政客经常用作借口的中国威胁论、能源危机导致通货膨胀、美联储加息等问题,只是美国企图的表征;美国就业情况的矛盾,反映的是其经济深层次问题——如何对“空心化”“再工业化”产业结构进行改善?如何再次融入全球化,亦或是一定程度的贸易壁垒、产业与世界脱钩?美国这些深层次的积弊难返,是2023年全球政治经济博弈的核心,也是为什么东盟、中东国家,包括德法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与中国谋求升级版的全球化3.0新格局的原因。2023年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企业“走出去”早就进入新境界,重视产能和金融、资本的更优搭配,必须从美国高收入岗位大裁员探查美国经济真实走向,走好全球发展的新路径。(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宋亚芬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新经纬(jwview)官方微信公众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