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内容页

首季经济形势丨打好创新牌、闯出新市场——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企业观察

2023-04-22 07:10:3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 题:打好创新牌、闯出新市场——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企业观察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一季度工业经济相关指标中,这些数据引人关注: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5.2%,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2.5%、53.2%,绿色低碳产品产量较快增长……

作为工业经济的重要驱动力,高技术制造业稳健发展,拓展了工业增长的空间,增强了抵御风险的信心。连日来,记者赴多地调研,感受一线企业坚定创新的奋进姿态和工业经济不断积蓄的动能。

打造创新矩阵,不单靠“一招鲜”

近日,由联影医疗牵头的“光子计数能谱CT研发”和“磁共振引导的放疗直线加速器系统研发及临床验证”重点专项正式启动。从高性能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生命科学仪器到介入治疗设备,联影医疗不断扩展产品布局、延伸产业链。

“高端医疗装备是技术、人才、资本密集的行业,仅靠单一产品,很难与‘百年老店’竞争。”联影医疗首席财务官、董事会秘书蔡涛告诉记者,企业努力打造集技术、产品、服务等为一体的创新矩阵,“链条布局足够远,市场才能扎得深”。

高技术制造业技术迭代快、产业变化多。一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0.7%、19.9%。资本的流向既体现升级的趋势,也折射竞争的激烈。

调研期间,不少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招鲜”固然可以闯出“一片天”,但更要紧的是形成创新矩阵、整合上下游,通过协同发展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和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等挑战。

在企业内部,立足新技术拓展多条线产品应用;在上下游之间,打造平台集成供应链创新;在产业集群,通过合作降低“试错”成本……技术上做精、应用上走宽,是当下很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企业在坚定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风险的把控和效率的考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创新劲头更大、步伐更稳,不断培育产业“根”的力量,“长”出赢得未来的企业。

深挖需求,奋力开拓新市场

推出新能源电芯贴胶、柔板抓取、复合机器人等新应用,分享协作机器人在半导体行业的解决方案……近日在上海举办的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上,节卡机器人展位吸引业内关注。

节卡机器人副总裁杨卓告诉记者,当前,各行各业降本增效需求迫切,协作机器人产业空间广阔。为提升订单快速交付能力,节卡在常州的第二个工厂也在计划筹建中。“我们正加紧拓展半导体、通用工业等应用场景,为更多行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抓住产业数字升级的市场机遇。”

市场永远是变化的环境,企业要在变化中找机会。聚焦工业降本增效,扩展智能装备应用场景;瞄准绿色生产需求,推出能源大数据解决方案;抓住新能源汽车赛道,做深智能充电产业链……挖需求、拓市场,一线企业有新作为。

半天时间,就和五六家跨国车企与零部件商见面、洽谈——上海车展上,“忙碌”是汽车基础软件、操作系统公司东软睿驰总经理曹斌最深刻的感受。

上海车展期间,东软睿驰和全球汽车零配件商采埃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在域控制器、高算力平台等项目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实现软件的全面开发。“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车企重视与本土科技公司合作。我们要抓住技术变革窗口,将新应用导入市场,助力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曹斌说。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面对多重压力,高技术制造业深挖需求潜力、开拓市场空间,展示出发展韧性,这对提振市场信心、推动工业平稳增长意义重大。但也要看到,外需增长仍有不确定性,国内市场需求制约依旧存在,要为企业搭建更多供需对接平台、加快数字化赋能,促进新动能持续壮大。

政策加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浙江提出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4个万亿级先进产业群;陕西确认实施643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先进制造业项目年度投资占比达20.6%;在贵州,航天智能制造基础件产业集群建设顺利推进……多地正通过布局重大项目,推动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工信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说,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助企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的举措,持续加强政策供给。

优化产融生态。“我们在全国51个试点城市开展产融合作创新实践,与21家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赵志国说,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累计突破5000亿元。

增强发展动能。从开展算力基础设施强算赋能行动,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等供给水平,到引导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开放典型应用场景,一系列举措带动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

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大企业搭建数字化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共享数据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再培育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关键环节配套能力……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将持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统筹,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