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强基层、补短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融合发展,是医疗改革的重要方向。5月28日-29日,第三届中国(广东)卫生健康发展大会暨广东医改创新典型发布会在佛山召开,如何激发县城健康新活力成为论坛热点话题。来自政府、医院、企业等多方代表为县域医共体建设分享经验,开出“药方”。
广东省卫健委基层健康处处长吴景赠介绍,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广东构建医疗卫生“顶天立地”大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要求建立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更是基层卫生健康综改的创新举措。目前,广东县域整合型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在2020、2021年全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绩效考核中名列全国第一,树立了阳西、和平、龙门、连州、高州、化州、南雄、连山、吴川等一批典型县域,县域医共体建设综合排名全国第五。
“县域医共体的信息化建设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措施,没有了信息化谈不上高质量发展。”吴景赠提到,县域医共体未来信息化建设最为关键。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省医改专家库成员黄奕祥表示,以疾病为中心的诊断治疗体系,要转向基层以健康为中心。“高质量发展阶段‘顶天立地’的大格局要可能流转成‘立地顶天’的大格局,要以基层为重点。”他建议,实现强基层、促健康,核心是建机制。“广东近年来在阳西、连州、高州等试点推出了不少典型,但不能把所有的希望放在‘医共体’上一共了之,还需要投入其他资源保障。”例如三甲医院到基层组团式帮扶,想要有可持续性,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一定要实现利益共享。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田军章表示,紧密医共体通过管理团队建设、技术团队建设,逐步实现了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但还需要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作纽带,把专家的服务长期留在基层,这才是新型医联体、医共体要做的事。
《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提出,到2025年,全省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的15个地市70个县(市、区)基本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明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有效运行的县域医共体,大部分县(市、区)的县域内住院率达85%左右,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方案明确,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检验中心、影像中心、心电中心、病理中心等各种资源共享中心在县域内全域运行,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PCR实验室是县域医共体的‘发动机’。”凯普医检市场总监方荣峰在论坛分享时指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如何快速启动,首先建设紧密型区域检验/病理诊断中心,通过分子平台逐步延伸全专业服务能力,实现医技能力下沉。
中国电信卫健产业研究院高级专家宁永春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分级诊疗与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基础,尤其是通过搭建AI底座,利用AI辅助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
凯普生物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家谢龙旭博士则从第三方独立实验室角度分享了如何推动医共体区域检验中心高质量发展。他指出,检验检测具有时效性,如果依靠把样本从基层送到省里进行检测,则时效性达不到。仅仅靠帮扶而没有自身平台的话,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通过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优势来推动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据悉,凯普生物通过与多地政府及医院合作共建医学实验室,助力区域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包括打造梅州地贫防控模式、佛山耳聋基因防控模式、潮州出生缺陷防控模式等,推动医共体区域检验中心实际解决当地医疗难题。
(文章来源:南方Plus)